先来看看日本国内纳豆制造和流通的流程。 纳豆是由煮熟大豆经过喷撒纳豆菌、装盒、再发酵/成熟的简单工序而完成的食品。在煮熟的大豆表面纳豆菌繁殖,形成一种称为“纳豆丝”的独特粘性物质,与此同时也诞生了独特风味的纳豆食品。
纳豆菌在繁殖时,分解大豆蛋白质使其更易吸收,同时还会产生各种维生素、酶类等,使纳豆成为富含营养成分的食品。
纳豆的发酵时间很短,不像味噌、酱油、奶酪等。纳豆发酵开始后、经约16~24小时便结束。从制造开始到运输发货最短需要3天左右。
纳豆原材料是大豆
去除大豆的污物、杂物
用水浸泡、让大豆充分吸入水分
用压力锅将大豆蒸煮松软
向蒸煮大豆喷撒纳豆菌
将沾满纳豆菌的大豆移至容器
纳豆菌分解大豆蛋白质并产生独特的粘性物质及有益于身体的酶类、维生素
为使纳豆更美味,降低温度使其成熟
包装制造好的纳豆。
大豆的品种,除了经过改良后易种植并广泛生产的品种以外,还有称为地方大豆的仅在极少数地区传承下来的品种。普通消费者所熟悉的超市、便利店等流通广泛的是来自加拿大、美国等的大豆。选择并使用适合纳豆的或者说可制造出“美味纳豆”的大豆品种。是否能制造出“美味纳豆”,与大豆皮的厚度、成分含量的细微差别等都有很大关系。
在收割地先将大豆进行粗略分类后运输、低温储存。然后在纳豆工厂为了制造纳豆,再经分类挑选形状较好的大豆、去除异物等工序,终于转入清洗工序。
用大豆清洗机水洗冲掉表面的附着物,再仔细地去除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异物。大豆在水中经物理研磨再经流动清水的漂洗,将来自土壤的附着物洗掉。
浸泡是将大豆浸泡在水中使其吸收水分的工序。在大型工厂、重达2~3吨的巨大浸泡槽内,在保持卫生的状态下浸泡约18小时。
浸泡后的大豆会膨胀至其重量的约2倍。吸水程度会因大豆的状态、粒径、季节及水温的不同而变化,因此需要微调浸泡时间。 据多年从事纳豆制造的一位工匠介绍,打碎大豆粒时如果其内部平坦则浸泡适度、有凹陷则浸泡不充分等,可用目视区分。
纳豆经常被描述为用“焖煮大豆”或“水煮大豆”制造,实际上是使高压蒸煮罐、或者说类似巨大压力锅之类的容器内充满蒸汽,加压蒸熟。
相比用滚开水煮,这种制法大豆的营养成分流失较少。
大豆的蒸煮工序非常重要,因为它会影响制成纳豆的口感、色泽以及接下来下一工序的纳豆菌发酵,因此需要精心管理。
按照大豆的种类来设定适当的蒸汽压力和时间,一般加压后大约蒸煮1至1.5小时。
向蒸熟大豆喷撒纳豆菌。将纯培养的纳豆菌制成雾状,均匀喷撒。纳豆菌是耐热菌,可在大豆刚蒸熟时的温度70~90℃下进行喷撒,其他杂菌即使混入也会立即消亡而无法繁殖。耐热菌纳豆菌的强韧性也在此得以发挥。
将大豆充填到发酵容器的工序称为“填装”。发酵容器原封不动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,包装盒通常使用泡沫塑料、纸杯等几种素材。
与喷撒纳豆菌工序相同,为了防止杂菌混入,在高温状态下进行。但纳豆菌的活性不能缺少氧气,需要良好的通风,因此不可紧密地塞填进容器。而是轻轻填装,留出适当的空隙使纳豆菌充分接触氧气,增加繁殖活性。
将填装容器放在称为“室”的温度管理发酵室内约16~24小时,等待发酵。期间需要保持房间温度约40℃和高的湿度。纳豆菌如果繁殖旺盛,自身会产生称为“发酵热”的热量。发酵热有时会高达50℃。发酵期间将温度计插入样品容器进行机械监测。与此联动微调整“室”内温度。
就这样在“室”内度过16~24个小时,大豆即摇身变成纳豆。
从发酵室取出,降低产品温度,停止发酵。
接下来将其移至冷藏室,在5℃以下的环境中放置6~8小时,使纳豆菌完全休眠。
此工序叫做成熟。在成熟过程中,各种成分稳定,从而使美味、粘丝感形成更充分。
完成成熟工序的容器贴上标签进行包装。
一般将泡沫塑料容器3个叠放,再绕贴标签纸。
至此终于作为完整商品,出厂发货给顾客。